1. 列出所有任务
首先,拿出一张白纸,把它对折。用头脑风暴的形式,在左边写下你需要做的任务。一条一行,自上而下去写。
比如:
完成实习生团队的招聘;
完成运营方案;
学Python,写爬虫;
优化产品专题呈现;
拓展新KOL资源;
……
这个过程,尽量不受限制地去发散思考,务必全面、无遗漏,把所有可能参与、涉及到的事情都写下来。
甚至,除了「现有的」任务之外,那些你觉得有必要、但公司没有去推进的事情,都可以列出来。
比如,你觉得应该「优化内部协作流程」,但没有任何人提出过,也写下来 —— 说不定你可以去提出和主导。
同样,不仅仅是工作内容,包括你的个人成长,像要学的技能、要锻炼的实践能力、要积累的经验……都一并写下来。把大脑清空,不要有任何负担。
你可能需要重复好几次,或者留出一整段时间来思考,以确保所有的任务,都已经考虑到了。
这些,就是你近段时间内所有要做的事情,也就是我们要去思考和梳理的对象。
2. 目标分析
接下来,我们回看自己写下的每一项任务,逐一地去审问它:这项工作目的是什么?它想达成什么结果?
把你所想到的结果,用一句话写在纸的右侧 —— 这就是它的「目标」。
比如:学Python的目的,是为了更好地获取需要的数据;拓展KOL资源,是为了丰富内容、提高内容数量;优化产品专题呈现,是为了提高整体体验 —— 这就是它们的目标。
可能有多项不同的任务,会指向同一个目标,那就用线把它们连起来。
现在,你会得到一张纸:左边写满了任务,右边对应的地方,写着它们的目标。
这些就是我们的素材,先把它放在一边。
3. 供给分析(Want / Able 分析)
接下来,拿出另一张白纸,把它对折。
在左边的最顶端,写下「我想做的事情」(Want to);右边,写下「我擅长的事情」(Able to)。
然后,把刚才列出的所有目标(注意是目标而非任务),一条条写到这两栏里面。
这一步,你应该如何去思考呢?
像「我想做的事情」,就可以从收益的角度去思考:
完成这个事情、达成这个目标,对我有什么好处
长远来看,它对我有什么价值?
它能否提升我的能力、经验,能否为我将来想做的事情铺路?
诸如此类。
同样,像「我擅长的事情」,就可以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:
哪些事情是别人认可我的?
哪些东西我能比其他人做得更好?
哪些事情,在做的过程中,我会感到放松、毫无压力?
按这样的思路,对每个目标进行审视和检验,再分别写进去。
如果一件事情,同时满足「想做」和「擅长」,那就同时写进两栏里;反过来,如果一件事情,你既不想做又不擅长,那就放着不管。
不要强迫自己,这一步,要真正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。
写完之后,再反复检查几遍,确定没有遗漏。
那么,你就得到了一页「供给分析」,也就是你所能为别人做的事情。
4. 需求分析(Need / Have to 分析)
但从供给角度出发是远远不够的。我们之所以能在商业社会里生存,是因为我们的供给,恰好能跟别人的需求对接起来。
所以,下一步,把刚才这张纸翻到反面,在左边顶端写上「公司要我做的事情」(Need to);右边写上「上司要我做的事情」(Have to)。
同样,把第一步中列出的目标,分门别类地写进去。
哪些是公司的要求呢?你可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。只要这个目标,对公司的产品、战略是有价值的,那就可以放进去。
而上司的要求,往往就是他直接为你指派的任务,通常是量化的,需要你去落实和汇报。
举个例子:像「提高产品整体体验」,显然是公司需要的,但上司可能并不会特别关注,因为它不涉及他的业绩,也未必会给你明确的期限和要求,那就可以只写在左边。
当然,如果你像我一样,是自由职业者,或者在创业,就可以把这两栏,改成:「客户要我做的事情」和「股东/合伙人要我做的事情」。
本质是一样的:前者,是商业价值的来源 —— 你的工作如何创造收入,它往往是间接的;而后者有一定的强制性,往往是直接的限制。
这两者,如果能够统一起来,那当然是最理想的。但现实中,很多时候并不重合,会有一些偏差。
这里要强调一点:Have to 的部分(上司、股东/合伙人),也并不是100%正确、必须遵从的。有时候,他们的指派可能会出于个人立场,或者不够严谨、科学,这就涉及到向上管理了。以后的文章会讲到。
那么,到了这里,你就得到了一份需求分析 —— 也就是你可以为公司所提供的价值。
5. 打分排序
下一步,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张纸,给右侧的目标,一项项打分。
怎么打分呢?看供给分析和需求分析。如果一项目标,同时符合4个标准,那就是10分;符合3个,就是7.5分;1个都不符合,就是0分 —— 你应该果断把它划掉。
打完分之后,再拿出第三张纸,同样对折。在左侧,按照刚才打分的高低,把目标从上到下,重新做一个排序。
随后,再把整张纸从中间对折,把下半部分折到后面去。
现在,看着你眼前留下的目标:这就是你所应该关注和聚焦的事情,也就是对你来说,最重要的目标。
其他那些,并非不够重要,但或许有的不太紧迫,或许有的难以转化成价值 —— 不妨先把它们排除出脑海,让自己能够真正专注、平静下来。
到这里,我们已经快抵达终点了,休息一下,进行最后一步。
6. 加权分配
最后一步,就是把第一步里写下的任务,也就是第一张纸的左半部分,按照最终的目标,一项项抄下来。
一边抄,一边思考:这项任务,在多大程度上,能够推动这个目标?用1-3给它打分。
然后,用任务的分数(1-3),去乘以目标的分数(0-10),就能得到这个任务最终的得分。
到此,就大功告成了。
你无需一定要按照最终权重去分配时间、精力,采取行动,但通过这个方式,你会知道:哪些事情是真正重要的,哪些事情能拖就拖,哪些事情你应该果断舍弃掉、不要让它占据你宝贵的精力。
你会清晰地看到:哪些事情源自内心,哪些事情又是外部的压力,你该如何去应对它们。
你会发现,这种对生活的掌控,仿佛又重新回到了自己手中。
声明: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,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,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,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,联系方式请点击【侵权与稿费】。
微信群
最新测试
179 测试
免费测试
658 测试
立即测试
611 测试
立即测试
3065 测试
立即测试
367 测试
立即测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