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抑郁症的主流疗法,它可以快速起效,不断调整患者脑海中那些自动化但不合理的认知,辅以一些家庭作业,增强患者对这些不合理认知的觉察力,逐渐走出抑郁困扰。
那么,究竟有哪些歪曲的认知,会影响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,进而形成不良情绪甚至产生抑郁症呢?
1.非黑即白
要么是这个极端,要么是另一个极端”的思维。
非黑即白的思维通常出现在孩子身上,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、社会阅历都处于初级阶段,所以他们的世界里,要么对、要么错;要么好、要么坏。
所以,如果一个成年人在大多数情况下,还保留着这种非黑即白思维的话,你通常会说: 幼稚。
这种思维所带给我们的困扰,就是会让我们的心情跌宕起伏。如果一个人没有表现出对我的喜欢,那么我就认为他是讨厌我;
如果领导没有夸奖我的工作成果,那么他就是全盘否定了我等等。
一个人如果总是在这种二元对立思维里生活的话,就会出现一种情况: 当我认为得到了“好”的东西时,大喜;
当我认为自己糟透了的时候,大悲。长此以往,便会经常受到情绪困扰,以至抑郁。
2.以偏概全
用一部分负面信息,就对事物的整体做出负面定性。比如当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某个缺点时,你便认为这个人简直“一无是处”。
事实上,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的,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,但却因为认知上的习惯而忽略了这一点。
这种认知所带给我们的影响就是,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不足,而全盘否定自己。
3.心理过滤
只看到那些负面的,忽略更多正面的。
比如某一天你因为上班迟到被领导撞见而训了几句,于是一整天都纠结在自责、后悔中,从而自动忽略了你因为工作出色而获得的客户的赞扬、同事的羡慕。
4.妄下结论
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,就对事件下了负面结论。
比如因为领导喊错了你的名字,其实只是他对大家还不熟悉,或者仅仅是一次口误,于是你就认为,领导更加器重另一个人,而根本没把你放在眼里甚至讨厌你。
5.灾难化思想
加强版的妄下结论,直接下最差的结论。
还是比如领导喊错了你的名字,你直接想到的是:完了,我要被辞退了,领导连我的名字都不记得了。
再比如,你去医院体检,发现肺上有个结节,于是马上告诉自己:完了,我得癌症了。
6.放大和缩小
放大缺点、问题、错误的严重性,缩小缺点、进步、成就的重要性。
比如写汇报ppt的时候错了一个标点,便认为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;
而工作汇报获得了领导的肯定之后,却认为自己表现得“也就那么回事儿”。
7.情绪化推理
带着负面情绪的时候,会坚定不移地认为这些负面情绪就是客观现实。
比如担心自己在客户面前表现不好,在不断强化这种事先的预设之后,就变成了: 我表现得太差了。
8.“应该”句式
这种思维非常常见,我们几乎每天都在用这样的句式沟通。
“我们两个部门是合作关系,你们应该按时给我们提供支持”“你们是销售团队,人员就应该热情饱满”“我为他付出了这么多,他应该对我更好的”。
如果这种“应该”指向了他人,我们往往会因为他没能达到“应该”而愤怒、沮丧;如果指向自己,除了负面情绪之外,还容易产生逆反情绪做一些相反的事情。
比如“我不应该打游戏,我还有那么多工作没做完呢”,于是一下子打了三四个小时游戏,产生了违抗规则的快感。
9.自罪自责
对一个原本不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,产生承担更多责任、自责的想法。
比如和你一个组的同事因为工作失误而受到了批评,你却一直认为是自己的失误,因为“如果我多提醒他一句就好了”或者“我们是一个团队的,我应该和他共同承担”。
当然,歪曲认知不只有这些,如果你善于觉察的话,就会发现其实我们经常出现一些不合理的、歪曲的想法。
那么,如果这种想法出现了,我们能做些什么呢?
首先,可以写下来,然后这种想法自己与自己进行“辩论”,告诉自己这种想法的不合理之处是什么。
其次,在你发现别人出现歪曲认知的时候,想想自己是否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?
通过发现他人的问题,来促进自己的成长。当然,如果你还不知道怎么和对方沟通的话,那大可不必指出来,你只管自己成长就好了。
第三,坚持做练习,用新的自动化思维取代旧的。当然,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有改变的意愿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没什么用的。
我们为什么“明白了很多道理,依旧过不好这生”,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并没有因为道理,而迈出我们可以迈出的那一步。
声明: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,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,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,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,联系方式请点击【侵权与稿费】。
微信群
最新测试
536 测试
立即测试
702 测试
立即测试
1058 测试
立即测试
895 测试
立即测试
505 测试
立即测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