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密关系中,只有珍惜规则,才能构建爱
作者:解心在线 2022-12-06 08:11:18 人际心理

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一书中强调,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“个人”。就连体会孤独,也需要他人的存在,因为我们感觉孤独,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,而是觉得自己被周围的他人、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,这说明每个人都离不开关系。

正如“世界的本质,是关系。”

我们在关系中生存,在关系中忍受烦恼,在关系中感受幸福。

亲密关系中,只有珍惜规则,才能构建爱

01

人的关系有两种,

“我与它”和“我与你”

武老师把一个人的世界分为两部分,即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,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。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,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;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,是我尊重你的本真。

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例子来理解。

我朋友的婆婆特别强势,喜欢干涉他们的生活,特别是在她生了女儿后,婆婆隔三差五要给她施压,希望她生二胎,因为婆婆重男轻女,觉得没有孙子自己没面子。

我朋友的性格有点软弱,不想和婆婆大吵大闹,想着婆婆帮自己带孩子也很辛苦,大部分时间就是忍着,她老公从小就习惯顺从妈妈,也不敢说太多。

就这样,我朋友一直忍受着婆婆的冷言冷语,内心很痛苦。

我们看到,在一个婆婆掌权的家庭里,儿媳妇需要遵守“权力规则”,否则会被排挤,而这样的婆媳关系就打破了亲密关系中的“珍惜规则”。也就是说,婆婆要把儿媳妇当作自己家里人,真诚相待才行。

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迷雾,主要就是因为权力规则侵入到关系中导致的,要么过多地越权管理他人,要么过多地干涉他人的私人领域。

权力规则,意思是我将你视为达成我的目标的对象与工具,总之是试图建立一个都是我说了算的空间。其实就是“我与它”的关系。

珍惜规则,意思是我别说控制你,甚至都不忍将我的各种知识和本领使用在你身上。我只想让那个带着本心的我,和你的本真相遇。实际就是“我与你”的关系。

亲密关系中,只有珍惜规则,才能构建爱

关于“我与它”和“我与你”的关系这个说法,源于马丁·布伯的哲学。

他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“关系本体论”,即世界的本体不是宇宙万物之“你”,也不是“我”,而是“我”和“你”之间,是关系。

而最好的关系,在武老师看来就是,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,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,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“它”。但在关系的过程中,我们不断产生“我与你”的瞬间,而最终全然相遇。

可见,私人领域中的我们更多需要的是“我与你”的关系,这样才能让关系更加亲密。

02

只有珍惜规则,

才能构建爱

前面说了,我们处于“我与你”和“我与它”的双重世界中,但我们不能只构建“我与它”的关系,因为那种利用其他客体为自己服务的想法,会迷失自己,所以我们还需要体验到“我与你”的关系的存在。

我们追逐爱,在深层含义上就是在追逐“我与你”的全然相遇,即“我与你”的关系,那么这种体验只有珍惜规则才能构建。因为爱需要触碰到彼此的本真。

就像前面说的婆媳关系,婆婆很强势,儿媳妇只有言听计从才能有好日子过,但这样的生活状态不仅很难让她们和谐共处,因为儿媳妇已经感受到痛苦,一定会有所反抗。

更重要的是,这会影响她和老公之间的关系。因为私人领域,不能一直运用权力规则。她只有展现出自己的权力意识,争取到一些话语权,才能慢慢从被动的“我与它”的关系中回到“我与你”的关系。

在家庭关系中,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。我朋友的老公只有先意识到自己和老婆是“统一战线”后,才能和老婆一起处理好家庭矛盾中的权力斗争,进而合理运用权力规则,避免他们在关系中沦为“它”的境地。

亲密关系中,只有在珍惜规则中,才能构建爱。

当然,这里并不是说“我与它”的关系不重要,而是想说在私人领域中不要过多运用权力规则,而应使用珍惜原则。

03

关系的品质,

决定了幸福感的高低

我们不能离开关系而独活,同时我们又渴望活出自我,这是一个对立的矛盾。

这时,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关系是滋养性的,还是损耗性的。

毫无疑问,滋养性的关系才是好品质的关系,也是让我们拥有幸福感的关系。

那么,怎么判断关系是滋养性的,还是损耗性的呢?

武老师认为:

如果关系有很强的“我与你”的特质,因为“珍惜规则”的作用,那么关系就会有滋养的部分;

如果关系中,“我与它”成了主导,那么除非你拥有权力空间,你会在能力上变强,否则你会感觉到,关系在损耗着你。

具体来说就是,在这个关系中,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,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;有多少“我与你”的成分,又有多少”我与它”的成分。

还是以我朋友为例。如果她能够感受到老公一家人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部分更多,那么“我与你”的成分就更多,进而更加觉得幸福,反之就是不幸福。

可见,关系的品质,也就是“我与你”的部分,决定了幸福感的高低。所以,最好是同时在关系中既能做自己,又能爱别人,只是这两者同时做到很不容易。

04

学会在关系中疗愈自己

当我们处在一段损耗性关系中,更多的需要自己去改变,因为一段关系中,谁痛苦,谁先改变。

就像我朋友,她感受到了不舒服,如果不改变,关系依旧是损耗性的,因为婆婆很享受自己的权威感,肯定不愿去改变。

首先,她可以从共情这个角度理解婆婆和老公的想法。

共情,就是设身处地站到对方的角度,感人所感,想人所想,其实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。

比如,我朋友可以想想,婆婆的重男轻女应该是时代的产物,她自己或许没意识到这个想法给现代女性带来的伤害;老公习惯顺从,应该是没有勇气去反抗,因为婆婆受了不少苦,老公也是出于孝顺,只是这个孝有些变味儿了。

当她这样换位思考后,内心会有一些理解,但这不该是她“甘愿”受委屈的理由,也就是说,她还需要继续改变。

其次,她需要真诚地说出自己的想法。

她可以和婆婆一家人对谈,特别是老公。对谈,当然不是吵架,而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,因为有了前面的共情,在对谈的过程中不会冲动。“不含敌意的坚决”,或许就是最好的对谈态度。

不含敌意的坚决,是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科胡特提出的,意思是我拒绝你,态度特坚决,可我没有敌意。

真诚说出自己的想法,其实就是在运用私人领域的珍惜规则,一家人遇到事情需要商量着办,而不该是某个人独断专行。是否生二胎,是当事人自己决定的事情。

再次,她要做好离开一段损耗性关系的准备。

如果她真诚表达自己的想法后,老公还是无法改变,那就要学会设立界限,并做好离开这段损耗性关系的准备。当然,这个需要勇气。

同时,她还要意识到,“我与你”的关系的构建,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时间的考验和淬炼。

这里,我在强调她老公的态度,因为她老公的态度是关键,也就是说,哪怕婆婆态度不转变,老公已经发生改变,也是最后的“胜利”。因为她和老公的关系质量,主要决定着她是否幸福。

总之,我们要分清工作关系中是权力规则,亲密关系中是珍惜规则;明白只有珍惜原则才能构建爱;学会分辨一段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,还是损耗性的;多多创造滋养性关系,减少关系中的损耗部分,以不断产生“我与你”的瞬间。

更重要的是,我们不要借着爱的名义,去控制和剥削对方。

声明: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,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,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,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,联系方式请点击【侵权与稿费】。

社群

微信群

  •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

    加入

  •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

    请注明:昵称-地区

   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,未注明则拒绝

  •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

    加入

  •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

    请注明:昵称-地区

   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,未注明则拒绝

  •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

    加入

  •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

    请注明:昵称-地区

   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,未注明则拒绝

  •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

    加入

  •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

    请注明:昵称-地区

   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,未注明则拒绝

  •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

    加入

  •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

    请注明:昵称-地区

   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,未注明则拒绝

  •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

    加入

  •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

    请注明:昵称-地区

   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,未注明则拒绝

-->

最新测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