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孤独中获得关怀
作者:解心在线 2022-02-11 08:07:05 成长心理

接纳孤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,接纳独处是重要的生活方式。可以交友聚会,也要孤独恬静。

成人的生活并不容易,寻求独处也是成人的生活必需品,孤独不可怕,让孤独和独处成为自己内心愉悦的源泉,从独处中汲取生活的营养。

享受孤独,享受独处,让喧嚣的声音远离自己,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,关注自己的内心,关注自我的成长,人生的更高层次,在于“不羡慕”,不羡慕他人的财富、成就、地位,而是关注自我的成长。因为羡慕就会产生压力,产生自我和他人的比较,产生患得患失的心态,这样的心态对身心健康并不好。

人是社会性动物。

社会性动物的标志,在于群居生活。比如大猩猩、猿猴、海豚、蜜蜂、行军蚁,都属于社会性动物。社会性动物的生活方式,组成了社群,具有明显的结构和功能。

人类属于社会性动物。社会性的特点,在于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,我们观察猴子的时候,发现猴子之间会互相梳理毛发,互相梳理毛发不一定是抓虱子,而可能只是梳理而已,这种行为称为“社交梳理”。

人类也不例外,人类的社交梳理方式不是梳毛,而是聊天,当然女生之间可以互相梳头扎辫子扎头发,男生之间可以相约喝酒聊天看球,不论是哪种互动方式,都属于“社交梳理”。

从孤独中获得关怀

人们享受着人际互动带来的情感互动和信息交互过程,但,人类只能互动,而不需要独处吗?

并不是,人类的生活方式中,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独处,或者是孤独。

心理学家Buchholz认为,独处本来就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。此外,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也认为,学会独处,掌握独处的能力也是人类精神健康的标志。

可是,不论是电影电视,还是自媒体图文信息,都在宣传这样一个事实:孤独让人悲伤。

人们开始相信,孤独不是开心的事情,孤独不是正常的状态,孤独不被允许。于是人们开始抗拒孤独,一旦觉察到孤独,就会惶恐,难道是抑郁吗?

人们对于抑郁有着莫名的耻辱感,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显示,社会大众对于抑郁等心理疾病的接受程度很低。社会开始劝说大众要接受抑郁症,但事实上,大众虽然知道了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,但仍然怕自己患上这样的疾病,虽然口头上答应要接受抑郁症,可是内心还是非常抗拒抑郁,当然也抗拒着孤独。

当人们觉察到了孤独,也就觉察到了与孤独相一致产生的无聊、焦虑、悲伤。人们对于孤独的恐惧,甚至高过对于抑郁症的恐惧。比如抑郁症可以用药物治疗,而孤独,是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,不是病,也不是情绪,而是一种状态。

孤独对应着群居、社交,人们希望摆脱孤独,比如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,盖茨比家财万贯,在豪宅庄园上演夜舞莺歌,可他自己却依然享受着孤独-思念着心中的爱人。

还有一些人开始自我觉醒,重新审视社会传媒当中的价值倾向:难道人生就不能有孤独吗?

很多人开始觉察到,繁忙的工作、快节奏的生活方式,让人开始疲惫。工作能够让人赚钱谋生,可以养家,但工作并不是人生的全部,即使年薪过百万,也不能够让自己快乐。人们开始反思孤独的功能和情感属性。人们开始尝试着进行冥想,发现冥想的准备仪式感和冥想的独处环境,就是一种孤独状态。

这种孤独的状态可以让心理清零,让身心放松下来。

又有很多人发现,即使不是冥想,也可以让身心放松,那就是孤独、独处。

孤独、独处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状态,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选择最合适的情绪调节方式。选择独处有助于自我进行整合性情绪调节,而整合性情绪调节又对身心健康有利。因此,选择独处也许是自我疗愈的一种方式。还需要更多实证研究来证实独处的策略和作用。

声明: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,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,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,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,联系方式请点击【侵权与稿费】。

社群

微信群

  • 易倾诉情感交流俱乐部

    加入

  •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

    请注明:昵称-地区

   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,未注明则拒绝

  • 易倾诉分手挽回交流俱乐部

    加入

  •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

    请注明:昵称-地区

   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,未注明则拒绝

  • 易倾诉婚恋技巧交流俱乐部

    加入

  •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

    请注明:昵称-地区

   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,未注明则拒绝

  • 易倾诉家庭关系交流俱乐部

    加入

  •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

    请注明:昵称-地区

   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,未注明则拒绝

  • 易倾诉聊天室活动福利群

    加入

  •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

    请注明:昵称-地区

   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,未注明则拒绝

  • 易倾诉倾听师招募群

    加入

  • 扫码加我拉你进群

    请注明:昵称-地区

   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,未注明则拒绝

-->